原以为读江西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,青年哲学家郑晓江所著的《穿透死亡》会是一件受累的活儿,因为“死亡”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。殊料掩卷后,一股轻松感油然而生。回味之余,不禁感慨系之。
人之生实际上包含着生与死两个层面。就其本质而言,整个人类的历史,就是一种提升人之生死品质的过程。在20世纪及其以前,人类重在解决如何提高生活水准的问题,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;而在21世纪,人类除了不遗余力地提高生活水平之外,更面临着如何解决死亡的问题,以使我们不仅能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快乐,而且在面对死亡时能够心地坦然,无所恐惧地迈向生命的终点,这将是人类在新千年中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。
郑晓江原以“中国哲学与文化问题”为研究专业,大概自1985年起,转以“生死哲学”为主要方向。四年大学寒窗,造就了他的学养基础;而1986—1989年在中国文化书院“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”作精彩纷呈演讲的大师们,如梁濑溟、季羡林、李泽厚、阴洁鲁等的智慧与启迪更使他获益终身。从此,他把抽象、玄远的哲学与具体现实的人生有机地结合起来,一发而不可收。
1997年和1998年金秋时节,郑晓江两次赴台湾、香港的大学和医院演讲生死哲学问题,此后连续出版了由讲稿汇集而成的《生死西安》(广西人民社)、《善死与善终》(云南人民社)和《穿透人生》(上海三联书店)等专著。如今又推出了这本专论现代人之死之问题的《穿透死亡》。
本书以海内外、国内外大量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为背景,用理性的态度,轻松的笔触,深入地探讨人类死亡问题的方方面面,揭示有关死亡的深层次问题,尤其重在寻找现代人如何获得超越死亡的方法和途径,从而让人们不仅面对死亡时能毫无惧色,而且可以从死亡的实存、死亡的意识中派生出规划自我人生的资源,为人之生活确定意义和价值,最终使人类的生存品质与死亡品质获得同步的提升。
郑晓江在《自序:了解人生终点的意义与价值》中指出: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,可以一思,亦可以一谈。当然,我倒是希望诸位还能够一悟,且在此悟的基础上,真正穿透死亡。”读罢此书,以下几点感悟非常深刻:
第一,人之“生”必然相伴于“死”。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,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。所谓学会死亡,即指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应该从观念上去体验死,去沉思死,去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,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,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。
第二,学会死亡,以及我们对“死”的沉思,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,生命的可贵与脆弱,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,让生命中的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,都能留下不容磨灭的印迹。所以,“死”的存在不是使“生”毫无意义,而是愈加凸显“生”的价值。
第三,在现代人生中,最值得警惕的就是要避免产生“活得没有意思”的空白感,要意识到人的生命不是“一”,而是“三”;不仅有自然的生理生命,还有社会人生的“内涵生命”,更有可至无限存在的“超越生命”。当我们不仅仅关注自我短暂的生理生命,而更加注重由不同人生事件组构而成的“内涵生命”时,我们就能够直面人生的挑战,去品尝更多的人生滋味,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。
第四,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并非名、利、权、美色等等,它们都是过眼烟云;而事业、亲情、友谊,尤其是崭新的创造,才真正具有永恒和无限的价值。
一言以蔽之,《穿透死亡》告诉我们,一个人要获得幸福且成功的人生,就必须由“死”观“生”,又由“生”观“死”,在浓厚的死亡意识中凝鄹同珍惜生命、热爱生活、不懈创造的人生动力。当我们有朝一日躺到地下拥抱死神之际,我们能心地坦然:那美好的人生目标或许并未实现,但我们努力了,奋斗了,发展了,我们无悔于人生!